2023年柳州螺螄粉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科技計劃專項申報指南
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4 · 27”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堅持繼續走品牌化道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堅持高質量、把住高標準,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加快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大力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加快推進柳州螺螄粉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根據市委、市政府相關工作布署,現發布2023年柳州市螺螄粉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科技計劃專項申報指南。具體如下:
一.研究目標
聚焦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構建創新鏈,發揮柳州市螺螄粉相關企業優勢,通過產學研合作,開展柳州螺螄粉食品安全、螺螄粉加工工藝、螺螄粉適用蔬菜生態發酵與釀造工藝、螺螄粉生產自動控制技術、健康螺螄粉、螺螄粉相關生物技術應用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柳州螺螄粉3年實現“安全食品”,5年實現“健康食品”發展目標。
二.研究方向
(一)螺螄粉專用米粉——方便米粉品質形成機理及規模化加工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螺螄粉專用米粉質構、風味等特色不明確,品質形成機理不清,調控技術缺乏等關鍵問題,重點研究發酵米粉在浸泡、磨漿、發酵、熟化、成型等加工過程中品質形成的質構特色及分子基礎;解析不同大米原料加工適應性及其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典型傳統發酵米粉加工過程中大米粉的結構變化規律,解析加工過程中大米粉與典型外源配料/加工助劑的互作影響規律與機制;揭示典型發酵加工過程中內外因素對其感官品質、營養價值、危害因子形成的關聯影響機理,建立調控工藝,為螺螄粉專用的工業化升級奠定理論基礎。
考核要求及指標:明確螺螄粉專用米粉的質構及風味特色,闡明螺螄粉專用米粉在加工過程中質構、風味等感官品質形成的分子基礎;揭示螺螄粉專用米粉傳統加工工藝中大米粉的結構變化與內源成分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消化、吸收、代謝與轉化規律;揭示螺螄粉專用米粉加工過程中內外因素對產品感官品質、營養價值、危害因子形成的影響規律;建立螺螄粉專用米粉調控工藝,構建傳統食品感官、營養、健康和品質間的平衡策略。突破方便米粉加工新技術不少于3項;制訂并發布相關技術標準和工藝規程;申請柳州螺螄粉--方便米粉制作工藝發明專利1-2項;制訂柳州螺螄粉--方便米粉生產工藝技術規程;完成1萬噸/年小試規模實驗,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
(二)螺螄粉適用蔬菜——酸筍發酵及釀造工藝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及規模化生產工藝研究
研究內容:根據柳州螺螄粉特色需求,研究重點研究竹筍、豆角、蘿卜等螺螄粉適用蔬菜發酵和釀造工藝,分析不同腌制發酵工藝對螺螄粉專用酸筍、酸豆角、蘿卜干等配料色澤、質構、風味和營養成分變化的影響規律;解析發酵過程和成品分裝中PH值變化對酸筍、酸豆角、蘿卜干中可滴定酸變化的影響;解析乳酸菌在竹筍、豆角、蘿卜等腌制發酵過程中對益生菌扶壯作用和有害細菌的抑制作用;揭示乳酸菌接種與蔬菜內源成分的作用機制;解析竹筍、豆角、蘿卜發酵和釀造過程有害成分的形成和消減規律;通過研究發現適宜規模化工業生產的乳酸菌種;研究不同防腐技術對酸筍、酸豆角、蘿卜干質構和成分的影響。
考核要求及指標:經具備資質第三方檢測或實驗報告證實不同釀造和發酵工藝、PH值變化對螺螄粉專用蔬菜酸筍、酸豆角、蘿卜干等配料色澤、質構、風味和營養成分變化的影響規律;選育適宜酸筍、酸豆角、蘿卜干發酵或釀造工藝規模化生產接種使用的乳酸菌株;制訂可供推廣的相關技術標準和工藝規程;制訂適合螺螄粉品質和符合相關食品安全法規的保鮮、防腐企業技術標準。上述工藝和菌種應完成2年四季節各二批次,1萬斤/次小試,保持期12個月以上。
(三)螺螄粉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
研究內容:以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為依據,研究食品添加劑對柳州螺螄粉質構、品質穩定、營養成分影響和添加劑使用的合規性;研發適宜柳州螺螄粉品質穩定和營養保持的保鮮、防腐技術方案;發現螺螄粉專用蔬菜發酵和釀造過程有害成分的形成和消減規律,提出控制技術方案;研究柳州螺螄粉植物源性配料配伍科學性,解析螺螄粉植物源性配料配伍方案的藥理、毒理作用機制,以及毒副作用化解和防范技術方案;依據研究成果制訂企業技術標準和工藝規程。
考核要求及指標:提供經第三方具備資質的機構檢測和實驗證明功效確切的柳州螺螄粉食品添加劑使用技術方案;蔬菜發酵和釀造過程有害成分的形成和消減控制方案;植物源性配料配伍藥理、毒理實驗須經具備資質第三方機構出具實驗檢測報告;力爭以研究成果支撐制訂行業或地方標準,配料配伍和加工工藝申請或獲得發明專利權2項以上;制訂并發布相關企業技術標準和工藝規程。
(四)柳州螺螄粉包裝工藝及包裝材料安全性研究
研究內容: 針對螺螄粉包裝內容物的不同,重點研究包裝材料耐油、耐鹽、耐酸特性的貯存原理,解析對水蒸氣、氧氣、紫外線對螺螄粉不同料包滲透阻隔、誘導食品質構改變機理;研究典型多層包裝材料中不同原料對包裝貯存的效用;研究螺螄粉包裝材料加工和貯存過程中的添加劑析出、包裝材料分解,分析主要成分、析出或分解機理、食品安全性等問題;解析貯存期內不同包裝材料對酸筍、酸豆角、蘿卜干等持續發酵的影響機理及貯存期延長的機制,提出符合螺螄粉食品安全要求的包裝材料解決方案。
考核要求及指標:明確螺螄粉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包裝材料,闡明其在加工、貯存期內的小分子化合物析出、分解的機理及防治方法;建立不同包裝內容物的包裝要求,針對米粉、調味包、酸筍、酸豆角、蘿卜干、腐竹等不同內容物,揭示不同包裝材料具有耐油、耐鹽、耐酸、阻氧、阻水性的基本機理,以及貯存期保證包裝材料及包裝內容物不變質、不變性的機制;建立不同包裝內容物的包裝材料的選取、包裝工藝的調控,有效延長螺螄粉的貯存期。制定柳州螺螄粉包裝材料針對不同包裝內容物的相關企業技術標準和工藝規程;研究成果應用于小試生產,產品應抽取不少于3批次/月,連續抽取24個月,貯存跟蹤保證每批次樣品的保質期在12個月以上。提供經第三方具備資質的機構檢測報告證實研究成果可靠性。
(五)柳州螺螄粉智能化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柳州螺螄粉生產的特點,將IOT、MES、ERP、RFID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貫穿智能化生產全過程;重點攻關三維視覺識別技術、預包裝食品小包進大包智能跟蹤柔性抓取技術、高速機器人動態抓取控制技術、整線智能控制技術、新型傳動機構設計與實現、機器人短時高速運動軌跡規劃技術、機器人復雜系統建模及優化控制技術、多機協同控制技術、下料在線智能檢測技術等多項關鍵共性技術,兼容多種形狀物料需求。
考核要求及指標:提供經第三方具備資質的機構檢測報告證明研究成果符合《預包裝柳州螺螄粉智能化生產技術要求》和國家食品機械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建成智能化自動生產線一條,具備年產預包裝螺螄粉1000萬袋能力;具備智能產線生產管控與調度功能,支持多品種小包定制化混線包裝;動態抓取節拍高于120-150包/分;智能生產設備上料與抓取合格率達高到99%以上,不良品率控在0.05%以內,智能秤量誤差小于0.1%;提交全套研發技術報告,控制技術過程數模申請或獲得知識產權發明專利1-2項。
(六)柳州健康螺螄粉研發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根據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和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相關法律法規,充分發揮柳州螺螄粉源性配料藥食同源資源優勢,利用自然發酵酸筍形成的乳酸菌、有機酸和細菌素,中華圓田螺及環棱螺營養成分,植物源性配料有效藥理成分研發具備功能性的健康螺螄粉原配料配伍方案和生產工藝、保健食品;研究螺螄粉原配料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延伸生物制品加工工藝;分析配伍方案的藥理、毒理作用,以及主要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作用機制。
考核要求及指標:提供具備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檢驗合格證明、品種鑒定報告、原料和輔料使用依據、使用部位的說明、原料及產品的安全性、保健功能試驗評價材料,人群食用評價材料;功效成分或者標志性成分、衛生學、穩定性、菌種鑒定、菌種毒力等試驗報告,以及涉及興奮劑、違禁藥物成分等檢測報告;制訂并發布相關技術標準和工藝規程;申報保健食品1個及以上或獲得保健食品生產批件1件及以上;或完成2個及以上藥食同源藥材為主要原料的螺螄粉備案;申請健康螺螄粉原配料配伍方案或加工工藝專利2-3件以上。
(七)螺螄粉原配料功能性成分生物產品研發及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根據前期基礎研究,有針對性地開展螺螄粉原配料功能性菌種的篩選、撫育、復壯、保藏研究,通過人工選育、人工誘導、DNA重組、宏基因測序等技術手段,研究并培育適宜工業化生產使用的功能性菌種;針對中華圓田螺和中華環棱螺的生物特性,研究田螺和環棱螺抗菌肽的作用機理,以及抗菌肽分離、純化、提取工藝,研究溫度、PH值對上述兩種螺螄抗菌肽活性維持和功能的影響;研究螺螄牛磺酸提取工藝;研發抗菌肽、牛磺酸在健康螺螄粉、保健食品等中的應用;研究通過生物技術分解螺螄粉植物源性配料毒副作用的化解工藝,并應用于健康螺螄粉生產。
考核要求及指標:提供經具備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或實驗報告證實功能性菌種、抗菌肽、牛磺酸、植物源性配料毒副作用化解實驗室研究和生產應用實效;完成二年四季各2批次,1萬斤/次工業菌種應用實驗,并提供菌種優良性檢驗、保藏實驗報告;抗菌肽、牛磺酸完成100公斤小試生產,經檢驗達到相關法規技術要求;根據研究成果制訂相關技術標準或工藝規程;申請或獲得授權工藝性發明專利或菌種保護知識產權1-2項。